南京际华3521公司产品亮相九三阅兵
9月3日,广场举行盛大阅兵仪式,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本次阅兵,南京际华3521公司参与研制生产的新型战斗携行具再次亮相,该产品具备强大的承载与挂载能力,具有穿脱便捷、携防一体、信息化等功能,同时还拥有良好的舒适性、灵活性和阻燃性,能充分满足现代战场的多样化需求。
南京际华3521公司于1941年8月建厂,伴随着我军新型战斗携行具的演进历程而成长——从抗战时期生产马鞍、刀套等皮革装具和单兵必备的米袋、子弹袋、手榴弹袋等起步,到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各类单兵背装具,到改革开放后参与研发单兵携行具,再到现在的新型战斗携行具。南京际华3521公司从始至终坚持技术创新,在军需装具保障领域中发挥了应有作用,孕育出了如今以野营、新型战斗携行具、伪装隐身、防弹防暴等为主力产品的现代化军需保障企业。
行军作战的士兵“带什么、带多少、怎么带”直接决定作战效能。抗战时期,由于工业基础薄弱、物资极度匮乏,我国士兵的单兵保障极为简陋,士兵身上几乎只有米袋、子弹袋、手榴弹袋这“三个袋子”,俗称“五花八门、五花大绑”。其中,子弹袋多为帆布或棉布制造,长短和样式没有统一标准,士兵通常将一条或多条子弹袋斜挎在肩上和腰间,部分子弹袋能装10—15个弹匣。这种简易子弹袋存在诸多不便:一是没固定的分隔结构,弹匣容易在袋内晃动、碰撞,不仅会发出声响暴露位置,还可能会引起弹匣磨损;二是取用弹匣时需要逐一摸索,在紧张的战斗中难以快速拿取,影响战斗效率;三是帆布和棉布材质不耐磨,经过长时间行军和作战,有可能会出现破损,导致弹药掉落遗失。
米袋同样是士兵维持生存的关键,通常挂在腰间或肩上,里面装着少量大米或杂粮。手榴弹袋则更简单,大多是用粗布缝制的小布袋,一般只能装2—3枚手榴弹,挂在臀部两侧,取用过程繁琐,且缺乏保护的方法,在冲锋或匍匐前进时容易刮扯。抗战时期,我军单兵背装具无论是在功能性、舒适性还是可靠性上,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士兵的作战效能。
新中国成立后,随国家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国防建设的推进,南京际华3521公司根据军队要求,着手参与改进单兵背装具。这一时期,单兵背装具仍以帆布材质为主,设计上更看重实用性和统一性。比如对子弹袋进行了标准化改造,增加了固定弹匣的分隔层,减少了弹匣晃动;米袋的容量和密封性也有所提升,能更好地保存粮食。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,单兵背装具仍未摆脱“打背包”的传统模式,士兵需将被褥、衣物等生活物资用背包带捆扎在背上,这样的形式不仅耗时费力,而且影响行动灵活性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国防工业迎来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,我军单兵背装具逐渐演进为单兵携行具。20世纪80年代末,南京际华3521公司配合总后军需研究所开始研制单兵携行具,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研制我军第一代91式携行具,首次实现了装备携行的系统化,结束了士兵长期以来“打背包”的历史。91式携行具的列装,标志着我军单兵装具开始向现代化、标准化迈进。
进入21世纪,我军单兵携行具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,成为士兵的标配装具。2019年,南京际华3521公司参与研制生产的新型战斗携行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首次亮相,集中展现了我军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。
从抗战时期的“五花大绑”到如今集“携行、防护、信息化”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型战斗携行具,从抗战时期的“勉强够用”到如今的“精准适配”,单兵携行具的每一次升级都是国防实力提升的生动缩影。
南京际华3521公司现隶属于新兴际华集团所属二级公司际华集团,作为际华集团在南京地区的重点企业,曾先后圆满完成历次国庆阅兵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、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等重大生产保障任务,展现了军需保障企业的责任与匠心。